|
|
 |
当前位置: |
首页 >> 新闻中心 |
|
来源:本站 作者:hongrui8 发布日期:2011-9-21 点击次数:6358 |
|
打个针几块钱,去个火几毛钱,如今,那些便宜又好用的药哪儿去了?取而代之的是老百姓的一声叹息:现在得个感冒动辄就要花几百块钱!经典廉价药为何踪影难觅甚至断档,记者为此采访了业内各方人士,请他们各说缘由。
医院:不是不进货 而是进货难
张涛志在郑大二附院的药库工作多年。他的一个明显感受是,国家针对基本药物的屡次调价,确实挤出了药品的虚高“水分”,但由此出现了一个“怪现象”:一些常用廉价药变得紧缺甚至进不到货了。
他告诉记者:“比如氨苄青霉素这种药,7月1日调价之前是1.28元一支,调价后降到了0.58元一支。自从调了价,原本一直供货的华北某大型药厂就反馈说供应不上了。无奈,我们只好通过医药公司另外组织货源。现在我们用的这种药是山东一家药厂生产的,招标价是0.97元。”
张涛志说,其他的廉价常用药还有青钠霉素等,市面上虽然有,但比较紧张,需经常“盯着”。
记者对省会其他几家医院进行采访,听到了类似的反映。一些医院的人士告诉记者,对于廉价常用药,不是他们不进货,而是“进货难”。
药企:不是不想生产 而是利润太低
廉价药进货难,导致像10元钱一支的鱼精蛋白这样的药医院频现断档。那么,板子应该打在药企身上吗?省医药公司一位叫李林的业务经理有自己的看法。
李林认为,药企生产有自己的成本核算。在各省实行集中采购、统一招标后,一些企业为了中标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,中标价越来越低,必然会挫败企业生产的积极性。有的药企即使拿到了生产批号,仍然选择“束之高阁”。鱼精蛋白全国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就是个典型例子。
也有业内人士指出,药企不热衷廉价药生产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。这位人士告诉记者:“现在虽然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,但县级以上医院还在实行药品加成政策。从医院进货到患者拿到药,中间有15%的加成。这就让一些医生形成了这样的想法:开越贵的药,拿到的加成收入就越多。一些药企就将精力用在生产价格高昂的新药、特药上。还有一些药企索性让廉价药穿上‘马甲’,换个名博取更高的利润。”
郑州市民张女士对此有深切的体会:“像原来的氯霉素眼药水,1.5元一支,很好用。现在换成包装精美的某品牌滴眼液,卖到9.8元一支,可成分并没有变。”
医采中心:不是不招标 而是无人应标
鱼精蛋白短缺造成我省一些心脏手术被迫延期,河南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:鱼精蛋白在河南省往年药品集中招标时,无人来应标。
该中心药品采购科科长王雷解释说,根据我省药品集中采购政策,为满足医院对特殊药品(如急救用药等)需求,专门制定自行采购目录。对该目录药品,政策门槛很低,只要符合要求,医院零售价按不高于政府定价来执行即可。鱼精蛋白和不少价格低廉、用量小的药品都在此目录内。
由于集中招标时无人应标,医院自行采购又会遇到供求信息不畅等因素,致使一些廉价药市场供货不稳。“比如一些解毒药物,遇到突发事件时可能用量激增,而平时则用量不大。”郑州某医院药房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市民张女士说,对于原料紧张造成的药品暂时短缺,她可以理解,但让她困惑的是,像黄连素这样进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普通药品,不可能没有企业生产,市面上、医院里为何也难以买到?其中的原因,也许不只药企,药店、医疗机构等也都该好好反思 |
|
|
|